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关于加快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会议指出,要鼓励通过租赁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创新业务模式,用好“互联网+”,坚持融资与融物结合,建立租赁物与二手设备流通市场,发展售后回租业务;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各地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会议还要求,对农机、船舶、医疗器械、飞机等设备融资租赁简化相关登记许可或进出口手续。
这是继中国自贸区相关政策推进与落实后,融资租赁产业迎来的又一政策利好。专家表示,在越来越多利好政策的指导下,融资租赁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建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主办的以“中国融资租赁ABS变革与发展”为主题的JIC投资沙龙,将于2015年9月11日在上海嘉昱大楼中建投租赁(上海)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投租赁(上海)”)11层中厅举行。
此次论坛旨在搭建有效平台,切实解决融资租赁公司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发掘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机遇与未来创新方向,引发行业关注与思考,推动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绍统,上海交大校友会会长张宁,上海市租赁行业协会会长高传义将出席本次论坛。此外,论坛还邀请了来自ABS发行主管机构、券商资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界行业智库、企业高管。
所谓融资租赁,通俗地说就是A公司在需要设备而又没钱买时,可以向租赁公司B提出自己有意购买的设备。双方签订协议后,由B公司出资购买设备,A公司租用设备并按占用资金的情况按期向B公司交纳一定租金。当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B可以回收、处置租赁物。这种融资模式不仅能让租赁公司获得租赁收益,还减轻了企业一次性购置设备的资金投入压力。
融资租赁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源于融资租赁是建立在实体企业经营需求所需设备基础上的融资行为,是一种金融无缝支持实体经济的产业。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不仅有利于激活银行存量信贷资源和通过融资方式的创新缓解政府债务压力,还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开拓新兴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
在发达国家,融资租赁业已经成为与银行业等并列的金融产业,近1/3的投资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然而,我国的融资租赁渗透率还很低。这也意味着我国的融资租赁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去年以来,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规模和占比不断提升,目前,行业规模已经超过3.6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二。
上海的融资租赁业务近期获得了快速发展。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国内外各类投资者在上海市共投资设立1014家融资租赁公司,中建投租赁(上海)就是其中之一。中建投租赁自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就开始了其上海子公司的筹建,并于2014年1月正式成立中建投租赁(上海),目前该公司正在加速拓展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多元化融资渠道。
自证监会将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将租赁债权纳入基础资产范围后,融资租赁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明显提速。今年8月10日,中建投租赁在上海交易所成功发行首单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建投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产品募集规模总计约9.16亿元,预期期限不超过5年。
中建投租赁是商务部批准设立的融资租赁机构,注册地北京,设上海、香港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0亿元。在融资租赁进入证券化时代的过程中,中建投租赁一直致力于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今年4月公司曾先后发行了4亿元短期融资券和9亿元中期票据,成为商务部辖下首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债券的内资试点租赁公司。
“以前,受制于政策及监管等因素,融资租赁公司,尤其是内资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渠道很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保理等方式获取资金。”公司总经理秦群说。如今租赁的融资方式更加灵活,能够根据企业需求,通过租赁与信贷的组合设计,最大限度方便企业融资融物,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融资成本。由于门槛降低,预计未来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在中小企业、“三农”领域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因为他们均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
在谈到租赁行业未来的融资创新与发展时,中建投租赁董事长陈有钧认为,在政府大力提倡“盘活存量资产”,推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监管理念指导下,融资租赁企业须时刻把握市场脉搏,对政策保持敏锐的觉察。他表示,“未来,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