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十八大以前,中国的GDP是靠投资调节的。投资是靠货币拉动的。为保GDP达到需要的指标,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可以实现。自从2007年融资租赁进入第三轮发展期,金融海啸的八万亿救市,使得租赁业如火如荼地高速发展。租赁规模和租赁公司规模承几何爆炸似增长,以售后回租为主流的租赁交易形态,成为当时的新常态。
经过7年的发展,人们发现,现在的融资租赁和当时的融资租赁公司在经营和管理上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里有主动的改变,也有被动的改变,总之融资租赁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企业总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力,最多的外部资金,为自己赚最多的钱。只要内外部条件允许,一旦操作方式成为定式时,没有人愿意改变现状。但业界为什么会普遍发生了改变?原因有三:
一是有的对融资租赁的认识比较深刻。要想保持收益的增长,必须要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从专业化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租赁服务的收入,降低经营成本的愿望使这类公司进行主动转型。
二是内部股东要求租赁公司非同质化经营。若租赁业务与股东的主营业务相近,甚至形成竞争关系,那么设立租赁公司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要求租赁公司要更多的从租赁服务和创新上赚钱,其业务活动范围应与母公司形成互补关系。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这方面显露的比较突出。若租赁公司做的都是类信贷业务,那么同样的资金股东不如投一家分行。不仅可以做信贷,还可以吸收公众存款;
三是外部环境的改变迫使租赁公司不得不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同时受到政策、监管、银行等多重限制,迫使租赁公司不得不发生改变。
前两种转变是企业的主动行为,后一种转变是被动的行为,因此重笔阐述这部分内容。
自从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的改革开发向纵深发展,高层的顶层设计,必将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融资租赁在改革大潮下面临着新的转型阶段。随着多项改革政策的出台,经济下滑产生的众多负面影响,现在已不是需不需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必须考虑如何转型的问题。
我们最关心的对我们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改革顶层设计都体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信贷资金推动。银根宽松,很多行业疯狂增长,银根紧缩,又有很多行业都会遇到困难。融资租赁业本应不是周期性产业,为何也变的随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其原因就在于当前融资租赁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信贷资金。
融资租赁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红火主要原因是银行资金充裕,租赁公司从事大型国企、央企,政府平台、房地产开发商为客户的租赁交易,从银行拿钱比较容易。
新出台的政策首先收紧银根。这导致银行惜贷,不愿意大量放款。其次,国企央企都在改制,过去那种垄断经营的局面将逐步被打破,他们自身信用发生改变,银行的信贷标准也发生改变。租赁成本高于他们的其他融资方式也使得他们不愿意使用租赁的方式融资。
国家出台了地方政府发债政策。原来平台公司的业务失去了国家主权地位资产的信用,银行对这些隐形的地方债开始担忧,这类项目银行开始采取慎贷措施。国家采取了定向降准措施,非服务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的租赁项目银行也怕影响自己获得降准的机会。
国家出台了房地产全国联网登记政策。房地产业因此改变了只涨不跌的状况,经济下行牵动房地产下行,银行也是不愿意给这样的租赁资产提供资金。
还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对融资租赁现行的运作模式不利。在众多因素产生的综合作用下,导致租赁公司要从银行拿资金开始变的困难,其经营陷入困境更多的原因是银行资金紧缩,不仅给租赁公司提供资金难,给承租人的营运资金也受到挤压,这使得原来正常支付租金的企业也开始出现拖欠现象。诉讼官司的增加速度,也随同租赁规模同步增加。
所有租赁企业都面临这样一个转型问题。转不转是生存问题,怎么转是发展问题
新一轮改革开发打乱了原来的市场结构,经济下行造成许多原来认为可做的事情现在变得不可做。原来已做的事情,有可能会出问题,现在需要考虑怎样退出。尽管现状如,此依然有人认为: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中国要走自己融资租赁的发展道路,只要能赚钱,用什么方式都可以。不能说这种认识不对,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样做的人也有取得不菲的成绩。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那种“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观点遇到新问题——“老鼠”变了,“猫”是否还能捉到老鼠就成为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持续生存和发展。按照原来的模式还能否捉到“老鼠”?以大型国企、央企、政府平台和房地产开发商为主要客户群的租赁公司,未来是否还有这样的市场?
是换“猫”还是换“老鼠”,摆在每个租赁经营者的面前。市场变化了,租赁公司是跟着市场不停地变,以应付不断增加的风险和经营成本。还是找到一种客观规律,不管市场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笔者以为租赁公司要实现转型后的健康发展,后者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一味坚持经济上行阶段的操作模式,不愿意改变,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融资租赁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本身从海外舶来,全盘否定其交易模式走自己路,不是不可以,但就不是融资租赁了。虽然有人排斥国外成功经验,事实已经证明,阿曼伯先生有关租赁的理论并没有过时,中国融资租赁业从简单融资租赁发展到创新阶段的今天,并没有跳出人家早已论证的观点。融资租赁靠资本推动的理论正在被许多租赁公司验证。
融资租赁需要在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发展。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尚无完成。新一轮改革开发促进这种转型。再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情,靠“政策擦边球”钻市场化不健全的空子,这种机会越来越少。融资租赁全行业都面临这转型。总结起来近期租赁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
好的方面
1、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专业化经营,借此增加抗风险能力,发现全产业的增值亮点,借此捆绑租赁服务收益;
2、从以回租业务为主向直租业务为主转变,以增加租赁服务收益,来弥补不断萎缩的市场收益;
3、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希望尽量拜托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4、无形资产和不动产租赁因产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不被看好;
5、从面对面交易向相互之间不见面的互联网金融转变;
6、从重视开发新业务向现有租赁资产管理转变;
7、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越来越朝着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转变;
8、充满重实务、正能量、高大上的行业会议,行业组织越来越多。
不好的方面
1、租赁不良资产从隐形向显形转变;
2、律师已经从提供非诉讼服务向诉讼服务转变;
3、大量的投资人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后却不知道该干什么;
4、经济下行后续原有客户群逐步失去安全性;
5、许多想转型的企业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转;
6、政府职能部门还没有从审批准入向监管退出转变;
7、最危险的是有些租赁公司还抱着对旧环境的幻想,不想,也没能力转型。
在此大环境下,人们逐渐清醒的认识到:融资租赁虽好,有能力经营融资租赁的专业人才很少;融资租赁公司虽多,能开展业务的很少;融资租赁资产虽大,能变现存量的很小。融资租赁虽然高唱“融资”,但先要解决自己资金来源,问题可不少。原来形成的存量债权怎样退出,形成的不良资产怎样变现,已成为当前行业转型的重点问题。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逐步成为租赁创新的热点。
在一些人眼中,融资租赁就是“二银行”,其主要工作就是放贷业务。但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银行放贷是有吸收公众存款的资金来源,融资租赁却需要从银行借款后才能充当“二银行”的角色。正因为这点,许多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投资人,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后才知道:原来融资租赁公司也是从银行借款的企业。银行若不给钱,租赁公司也没钱当“二银行”,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公司设立以后根本做不了业务的现象。
问题是银行为什么不给钱了?不是银行不想给,是因为银行没钱给。银行为什么没有钱了呢?经济下行银行的资金回收也遇到问题。更重要的是银行的资金投向,必须要符合新一轮改革的目标的新要求,租赁公司要使用银行资金,其经营方向也必须与国家的改革方向同向。
银行不是没有钱,而是国家政策改变,不再以货币为主来推进经济发展,而是希望企业靠创新、靠服务进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货币总是向符合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的企业宽松。
新形势下融资租赁业的新常态是什么呢?
有两个问题必须要认清的。一是租赁公司的客户群,必须以实体企业为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二是租赁的标的物必须有明确的经营范围。
在以类信贷为常态的租赁行业,租赁标的物的重要性被淡化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租赁公司必须要注意这个问题。融资租赁的基本特点就是:租赁物有已形成明确所有权,可进行固定资产处理的固定资产。按照税收政策,能享受差额纳税政策的当前只有有形动产。因此不是什么物件都可以作为租赁标的物的。实践证明,脱离了这个,在司法中租赁公司总处于被动地位。
目前适合的租赁物主要有两类。一是大型高值单机设备。如:飞机、船舶、机车车头、列车车厢、海工设备、盾构机等。租赁规模增加的快,经营模式比较成熟,遇到问题后,后处理比较容易。这个领域未开垦的处女地不多,已被大块头的租赁公司抢先了。再要做,该考虑他们的上下游市场,如:机场设备的租赁。
另一个是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这个群体数量比较大,传统领域生产过剩的产业比较多,处于被淘汰的产业也大量存在。在这个领域里拼杀空间恐怕不大。剩下的就是高新技术领域、节能减排领域,城市交通、三农设备等。总之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也是租赁公司未来要开辟的战场。因新市场潜在的风险很大,未来的市场开拓也是比较艰辛的。
还有一个市场就是海外市场。随着我国的设备出口逐步扩大,租赁服务也要在这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在下海之前最好先练个兵。一是找租赁体系建设成熟的发达国家客户群。二是找与当地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因为他们是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信保”)的服务对象,能拿到中信保保函的,一旦出现问题他们能赔付应收帐款的80%。凭借该保函租赁公司的融资也比较容易。
最后谈一下租赁公司新的融资方式。众筹、P2P、租赁资产证券化、跨境融资都有租赁公司在尝试,有些还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新的金融模式、新的租赁市场,将成为融资租赁公司未来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