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近几年来,中国融资租赁的规模和企业数量以几何爆炸式速度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2.6万亿元。中国融资租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吸引了1300家外资租赁公司进入。
与此同时,中国告别高增长、高投资、高污染和高能耗的旧常态,开始进入新常态,不仅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是一次挑战,对于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的融资租赁业来说,也是一次转型的契机。
融资租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租赁资产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设计能力,三是融资结构和融资成本。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融资租赁企业之间有多大差异,能走多远。
因此,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契机首先表现在,面对经济下行、产业转型、互联网革命的多维挑战,不得不苦练内功的急迫性上。目前,大部分业务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同质化现象严重,容易被替代。作为世界著名的租赁专家,美国阿曼波联合公司董事长阿曼波在天津举行的第一届全球租赁行业竞争力论坛上直言,中国的金融租赁市场做得不够成熟,更像是贷款市场。金融租赁行业不应该靠降价竞争,选择好利基市场和细分市场,并为其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更为重要。
这就要求租赁企业以租赁资产为核心,吃透选择、使用、维修、营运、二手市场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了解市场,为客户提供既不同于竞争对手、也不同于自己以往产品的创新型产品,特色化发展;围绕产品提供综合性服务,靠后续服务的附加价值提升利润空间。
除了同质化,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困境还表现在融资瓶颈上。目前大多数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非常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资产支持的融资比例较低。而在整个租赁行业的发展中,需要多种渠道、多种类型的融资方式。
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租赁的资产证券化是下一个打破融资租赁瓶颈的重要方向,因为租赁资产很适合做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业有稳定和可预测的现金流,有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可使应收债权得到应有的管理,让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尽管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呼声高涨,但对于租赁公司来说,首要之处仍是做好本分:做好租赁资产的选择、与承租人的对接,做好租赁合同和租金的管理,这是下一步资产证券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融资租赁行业持续发展并真正实现国际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