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9月1日,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文资办”)发起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文化融资租赁公司——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至此,融资租赁的触角首次伸入文化产业,文化企业融资开启“破冰”之旅。
文化企业普遍遭遇“四达困境”
作为第一家与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的集团,四达时代集团以2016年至2018年欧洲五大足球联赛、2016年欧锦赛及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等赛事在非洲地区电视转播权作为标的物,向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融资1.068亿美元。这是全国第一笔文化融资租赁业务,对开创文化无形资产融资新模式具有标杆意义。
目前,“四达困境”泛指文化企业因“轻资产”无法融资贷款。一直以来,银行对文化企业融资主要采取固定资产抵押融资模式,文化企业的“轻资产”特点导致其融资难。以民营文化企业四达时代集团为例,其在非洲23个国家注册成立公司,在12个国家开展数字电视运营,受众430万人,其在非洲播放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影视作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但四达时代集团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融资难问题,目前四达时代集团以其办公楼等固定资产在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10.6亿元,由于固定资产已抵押贷款,四达时代集团无法再从银行获得融资,其正洽谈的购买欧洲足球赛事非洲转播权事宜存在搁浅风险。
“四达困境”也是目前多数文化企业的共同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广阔;二是企业发展处于关键期,存在迫切的资金需求;三是企业具备版权等无形资产,银行虽中意其“钱景”,但苦于无形资产评估难、质押难、确权难及现有银行“审贷机制”而无法贷款。据调研,目前北京地区4万余家文化企业,约70%的文化企业存在与四达时代集团类似情况,这些文化企业发展处于关键期,只有剧本、视频、赛事转播、游戏开发等版权类无形资产,缺少土地、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无法融资贷款制约其发展壮大。
文化融资租赁“破冰”
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工具,融资租赁具有操作便捷、资金使用灵活、可改善企业财务报表且不占用企业授信额度等优势,在美、日等国已是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融资主体,渗透率达18%,我国融资租赁渗透率目前不到5%,前景广阔。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市场主要集中在飞机、轮船、机械设备等大型固定资产业务上,尚未有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尝试文化融资租赁业务,主要因为文化产业多为“轻资产”,导致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文化资产特别是文化无形资产难以盘活利用。
据了解,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出资3亿元,吸引社会资金8.2亿元,注册资本11.2亿元。按照现行法规,杠杆率为10倍,即可为文化企业提供总额112亿元的融资服务,财政资金放大率为37倍。该公司具备混合所有制、第一家试点股权激励和职业经理人等机制,其主要通过“直租”和“售后回租”两种方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直租”即直接购买文化企业所需生产资料,租于文化企业,收取企业租金;“售后回租”即由文化企业购买所需生产资料后,由租赁公司购买再回租于文化企业,收取企业租金。此次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与四达时代集团的合作即属于“售后回租”。
企业、资本反响热烈
文资办主任周茂非向记者介绍,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黄金时代,民间资本看中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纷纷到此掘金。此次文资办联合中国恒天集团、联合出版集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虚苑公司、中融鼎立公司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在首轮募资尚未结束时,已有多家民营企业及海外资本提出参与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第二轮增资扩股。今年下半年该公司将增资至18亿元左右,目前增资资金已落实。
在公司成立仪式上,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还与建行北京分行、工行北京分行等9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9家银行为文化融资租赁发展提供200亿元人民币授信额度。同时,与四达时代集团、爱奇艺、趣游等17家文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启动文化融资租赁业务,首期提供26亿元的融资额度。
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CEO龚宇表示,爱奇艺在用户规模、市场方面已是行业第一,但企业利润率却不高。原因是企业每年购买的电影、电视剧版权费用过于庞大,公司有意借助文化融资租赁公司平台,买入其所需电影、电视剧版权后再回租,迅速提高利润率。
趣游科技公司董事长玉红表示,一般开发一款网络游戏,可正常运营5年,趣游科技有意将未来5年的网络游戏著作权及运营权,通过先卖给文化融资租赁公司再回租运营的融资租赁模式,把5年未来收入提前并入当年收入,进而大幅提高当年利润,并获取大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蓝陶勇在采访时表示,强大的政府支持和央企资源,结合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将使公司有能力在服务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与互联网产业、环保产业、医疗、教育等其他产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力求经过3至5年时间,发展成为资产规模达到300亿元至50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科技融资租赁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