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最早提出做“真租赁”的是民生金融租赁公司。当时有些人对此说法颇有微词,认为租赁就是租赁,没有真假之分。因此业界出现了大量实质上不以物为依托的租赁。因为没有标的物的限制,租赁做的越来越像信贷。市场是做大了,“租赁”与其本质的东西偏离的越来越远。
融资租赁的本质是承租人以融物的方式达到融资目的的交易。《合同法》融资租赁的司法解释出台前,对租赁标的物的争论非常激烈,最终没有写入司法解释。但通篇谈的都是物,没有一个字涉及债的问题。融资租赁的售后回租不是放贷行为,而是从承租人处购买租赁物的方式给承租人融通资金。但现在许多人都把它看成纯金融的信贷行为。并按此操作、管理和监管。当其成为主流时,人们会问什么是真租赁。
什么是真租赁?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出租人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按照《物权法》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凡是租赁的操作符合这些法律规定,不管是直租还是回租,都在“真租赁”的范畴。
真租赁是以物为标的,出租人在拥有租赁物所有权的基础上,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给其设立用益物权(占有、使用、收益)的租赁。租赁公司没有资格和权力拿别人的物出租获利。
售后回租主要侧重承租人的信用,对物的自身价值,以及带来的控制风险能力和附加收益并不关心。融资租赁脱轨主要从这里开始。
没有租赁物所有权的租赁,都不是真租赁。在现实的司法案例上常见“名为租赁,实为借贷,合同无效,退还本金”的案例,已经从法律上界定了什么是真租赁,什么是假租赁。
哪些是没有租赁物所有权的租赁?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拥有物件的所有权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意无意地把真租赁做成假租赁。什么是没有所有权的租赁?
没有办理交付环节的动产租赁、没有办理不动产登记确权的租赁、不能固定资产化的无形资产租赁、没有约定所有权的动产附合在不动产的租赁。这些问题多出在售后回租、房地产租赁和政府平台项目租赁中。
租赁公司是否都在做的真租赁?
这就要看我们做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融资租赁,还是与国际接轨的融资租赁?如果按中国特色的融资租赁来说,在创新的名义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都不为过。类信贷的业务让租赁规模在短短几年迅速超过2万亿,因其驰骋在信贷市场,算不上奇迹,反而有影子银行嫌疑。
若按国际标准看,在各国不同的融资租赁中,只有一个指标是可以跨国比较的,那就是融资租赁的市场渗透率。即:当年通过融资租赁增添的设备占全国新增设备的比例。
按照本站从国家统计局得到的数据估算,中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才8.66%。这比过去长期徘徊在3~5%有了显著的增长。但和发达国家的15~30%还有一些距离。若以这个指标认定为真租赁的话,这几年融资租赁行业整体上还长进不少。若按今年4月份的统计为准,设备工器具新增投资总额在2万亿,融资租赁市场规模也2万亿,融资租赁早就甩了30多年还没有甩掉的“幼稚产业”帽子。然而这里的真租赁成分能占多少呢?融资租赁资产规模快赶上信托,但摆脱幼稚阶段了吗?
真假租赁都是市场的选择
商人是逐利的。只要市场存在,政策上没有限制,或有空可钻,就有人去做。
简单、熟悉操作规范的类信贷似租赁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商机和市场。因为是把资金交给承租人的操作,就算承租人是实体经济企业,资金也不一定能用在实体经济上。因此有影子银行嫌疑。
直租依靠技术,靠复杂的管理。在有限的市场上,获取更多的收益。因为直接服务实体经济,被国家鼓励更多的是这部分。
不管是直租还是售后回租,只要在市场上不出问题,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两种做法在中国都会持续下去。这就是为什么租赁规模与市场渗透率同涨的原因。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通常人们以为融资租赁是两个合同(购货合同、租赁合同)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供货商)的交易。按照市场的法则,没有第三方出资人,仅靠自有资金做业务,租赁公司不能可持续发展。前几年货币流动性非常充裕,租赁公司资金来源通畅,人们都偏重售后回租也就不足为奇。不需要抱怨,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融资租赁业为什么要转型?
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融资租赁为什么会红火,现在的市场是否还会给租赁公司这个机会。
融资租赁的第三次起飞还要从银行进入融资租赁业开始。银行的充裕资金加上类信贷租赁业务,又是面对大型国企、央企,不动产和政府平台项目。租赁规模很容易飞速增长到天文数字量的水平。金融租赁公司为了扩大业务,不断增加资本金以保资本充足率在安全范围。商务部管辖的租赁公司有些依靠知识和技术,早已突破1:10的交易规模。
尽管金融机构的金融租赁公司被纳入信贷规模管理。随着银行间同业业务的不断创新和飞速发展,以各种方式规避了信贷规模的限制,大量的资金进入融资租赁业。非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也搭此顺风车租赁规模一路飚涨。类信贷的租赁突破融资租赁以物为本的界限,市场因此无限扩充,从火箭似增长变为几何爆炸似增长。
十八大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体制进入全面转型期。如果没有国家经济二次改革,没有国家的顶层设计从市场源头进行改变,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租赁行业的火爆市场也不会改变。由于经济过热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迫使经济改革需上升至政治改革层面。控制资金市场流动性的顶层设计,从根上控制经济过热的资金来源,迫使过热领域被动转型。
在改革的顶层设计的影响下,租赁公司原来的市场已发生改变。租赁公司若不为此转型的话,将面临着大浪淘沙被淘汰的危险。
近期在经改的顶层设计下,出台了那些迫使租赁公司要转型的政策?
还有许多政策的改变在影响着融资租赁业。鉴于篇幅问题,不在这里赘述。
融资租赁业开始转型了吗?
融资租赁前30年的发展,主要依靠信贷方式推动。二次经济改革后,货币的流动性开始受限,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租赁由信贷推动的方式将逐步向资本推动方式转变。租赁公司的经营方向,更多的将是根据出资人意愿去发展。租赁资产的收益,必将要满足出资人的最低要求。租赁公司再以压低利率竞争,形成的租赁资产很难进入资本市场。
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将迫使租赁公司进行经营转型。现在有些大的租赁公司已经在中小租赁公司的市场里“扫货”,扩大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市场份额。已经让人感受转型已从口号变为行动。新经济体现一可快“字”。谁先下手,谁就能最早占领或垄断这个市场。
融资租赁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的流动性压缩了,银行同业业务受压、受限。租赁公司若还是以做资金通道业务为主。依靠银行信贷推动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必然也会受阻。因此租赁公司必须要转型,要给银行一个租赁公司没做通道业务,确实服务实体经济的贷款理由。否则提供资金的银行得不到“定向降准”,也没有闲钱给租赁公司做业务。
并不是所有的租赁公司都有转型的需求。只要资金来源充裕,客户群信用依然保持那么好。租赁公司的转型愿望或许没那么大。
形势比人强。不管你是否愿意,随着国家经济改革浪潮的冲击,租赁公司转型是早晚的事情。
融资租赁转型后的市场在何方?
正如融资租赁红火时是依靠市场推动。现在的转型依然需要依靠市场。然而当经济开始步入下行阶段,部分传统产业竞争过度,市场空间还有多大?没有这个市场空间租赁公司朝哪个方向转,是当前许多租赁公司面临的新课题。
融资租赁主要的适用领域是添置机械设备。只要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完结,理论上讲融资租赁的市场空间在此就是存在的。为什么有些租赁公司觉得现在想投的产业似乎都饱和了。租赁的市场空间并不像理论上那么大?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虽然还没用完成。但许多传统产业的竞争进入饱和期。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导致许多产业即将灭亡或从此灭亡。租赁物件也因技术更新太快而迅速贬值。因此租赁公司今后进入的市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