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财经分析:融资租赁业务或将受到上市公司青睐
从中国现阶段投融资市场来看,资金供应的紧张或将依然维持。面对产品销售或项目服务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未来融资租赁业务或将成为部分从事大型企业产品销售的介入点,而这一情况,实际上在以往已经出现,但从未来展望来看,融资租赁业务将可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公司青睐。
2014年4月2日,从事汽车销售的庞大集团公告宣布:计划发行计划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汽车融资租赁项目、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新建高端品牌经营网点以及补充流动资金。而汽车融资租赁项目所用资金占据50%,对于这有公司而言,实际上是看到了融资租赁业务的市场前景和便。
国内的融资租赁公司到底有多少家?即便是资深的业内人士恐怕也会被难住。笔者查阅相关数据发现,其至少这一领域规模从2007年至今,附金融租赁申批较严,仅有民生、兴业金融租赁20家左右公司外,其它总体家数有近十倍的增长。据最新发布的《2013年中国融资租赁蓝皮书》显示,2013年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突破2万亿大关,达21000亿元,比2012年底增加5500亿元,增幅达35.5%。
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融资租赁市场。此前,在李克强总理天津考察期间就曾表示,“金融租赁是一块新高地,国家要培育这个行业发展起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也在商务部报送的融资租赁发展情况报告上批示,融资租赁业“大有可为”,要求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各项工作。
笔者日前曾受聘某家金融机构以高级顾问形式对一家融资的工程机械销售商进行尽职调查,研究发现,在工程机械行业较为困难的2011至2013年度,大型生产制造商如三一、中联、柳工、常林、厦工等出现业绩大幅度下降或亏损的背景下,这家郑州工程机械销售公司的业绩特别是主营业务与净利润保持了连续三年的持续大幅度增长,而这家公司正是与厂家指定的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实现的商品销售与承租人多方的共赢;目前业务面扩大,业务面扩大,投融资需求上升。
从其发展历史来看,现代融资租赁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美国。二战以后,美国工业化生产出现过剩,生产厂商为了推销自己生产的设备,开始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即:以分期付款、寄售、赊销等方式销售自己的设备。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转移,资金回收的风险比较大。于是有人开始借用传统租赁的做法,将销售的物件所有权保留在销售方,购买人只享有使用权,直到出租人融通的资金全部以租金的方式收回后,才将所有权以象征性的价格转移给购买人。这种方式被称为“融资租赁”,1952年美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美国租赁公司(现更名为美国国际租赁公司),开创了现代租赁的先河。
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由于其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小企业融资。
中国的融资租赁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改革开放后,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开辟利用外资的新渠道,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1980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引进租赁方式。1981年4月第一家合资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成立,同年7月,中国租赁公司成立。这些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融资租赁业的诞生。从2007年以来,金融租赁、内资租赁与外资租赁家数出现明显增长。
从发展趋势来看,设备租赁的内涵已向金融领域渗透而来。日前,中国银监会发布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金融租赁公司准入条件、业务范围、经营规则和监督管理等内容。自从2007年后,商业银行拥有进入金融租赁领域的优先权,其他资本获得牌照的难度则很大,同时,银监会在审批金融租赁公司的进度上一直很审慎。因此金融租赁公司数量增长缓慢,到现在为止,仅有20余家金融租赁公司。随着《管理办法》的出台,将会涌现更多的金融租赁公司。目前笔者调查所了解到的,一些金融机构正在为此而选择时机介入此领域。
总体来看,融资租赁在世界各国均有发展,美国、德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国家均有。金融租赁专业化有利于大型制造类企业构建产融结合的金融平台。可以实现为国内外的客户提供从普通租赁到金融租赁的综合金融服务,有利于推动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将有力地推动产融结合的进程,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正如一个事物的两面,在发展同时,也要控制好杠杆风险与实际支付、运营、金融借款等系列的监控,否则,融资租赁也可能演变为另一风险源头。从上市公司层面来看,目前A股市场中从事大型制造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公司为数不少,在融资租赁行业政策变化时,有可能受到部分上市公司青睐,而采取各种融资、增发、设立的方式而介入其中。
作者简介:资深市场研究人士,在国有企业、美资公司从事高级管理工作多年,并在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执业证券市场研究10年以上,多年来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财经、证券市场研究等近10000篇文章,具有国家证券执业一级资格证书,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与证券市场策略、公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