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搜索:

人物专访李思明:融资租赁走向“真正的租赁”

 

       在过去的几年中,融资租赁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成为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新宠,尤其是外资融资租赁机构数量猛增。然而,在行业的高速发展背后,也面临着融资难、行业经营模式单一等诸多弊端。在恒信金融租赁CEO李思明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内,行业依然将保持增长,同时,“真正的租赁”才是行业发展的方向所在。

融资渠道多元化

新领军者:一直以来,融资渠道都是融资租赁公司的一大难题。刚刚了解到,恒信完成30亿元的银团贷款。能否介绍这方面的详细情况?

李思明:恒信几乎每年都会有一笔大的银团贷款和几笔小的银行贷款,今年已经签约38亿元的银行贷款,基本满足公司未来一年发展战略对于资金的需求。银行贷款一直是融资租赁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约占到资金渠道的90%,主要是其他渠道包括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等还不成熟。

新领军者:恒信去年先后在台湾和香港组织了离岸银团贷款,包括人民币和美元贷款。舍近求远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李思明:离岸贷款对于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多元化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在同样的授信条件下,去年境外融资的资金成本相对境内要低一些,今年本来我们也有过考虑,但一则目前的资金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二则香港离岸人民币的资金成本优势已经并不明显。在市场调节下,内地和离岸人民币的价格慢慢趋同,而且香港计划推出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定价基准,作为人民币贷款及利率合约的定价参考,相信境内外人民币的价格会慢慢趋同。

新领军者:尽管离岸贷款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但是也往往会面临着汇率波动、外汇管制等情况,融资租赁企业如何应对这方面的障碍?

李思明:无论是人民币还是其他币种,境外贷款都会有外汇管制,需要有划汇的过程。境外外币贷款以美元贷款居多,这就会有博弈人民币汇率走势的过程。对融资租赁企业来说,汇率风险不是其所能够承担的,需要提前锁定汇率风险。可以通过银行等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远期产品来锁定风险。

新领军者:除了贷款,资产证券化也是一个正在兴起的融资渠道。据了解,目前恒信也已经在申请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能否详细介绍进展?

李思明:我们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启动的。资产证券化需要有多个环节,将融资租赁的应收账款打包,对产品本身和发行企业评级,设计产品结构,提交到上海证交所评审,通过后再提交证监会申请等等,目前我们已经在等待证监会的批复。批复后就可以公开发行、上市交易。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六到九个月左右。

新领军者:在这前期的一系列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让人比较头疼的环节?

李思明:总体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因为公司本身的信用状况比较良好。投行也需要考虑到发行、上市时市场的反应,如果反应冷淡,他们会比较尴尬。

风险管理是竞争力所在

新领军者:近年来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售后回租业务方面受到较大关注,也引起了融资租赁究竟是“融资”还是“融物”的本质讨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李思明:融资租赁其实是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融资租赁本身有两种业态,一是“真正的租赁”(true lease),在这种情况下,出租物的风险有一部分是不转移的。比如车辆租赁,在租赁期结束后,车辆残值实现的风险是由出租方承担的。另外一种租赁是有担保的租赁,更强调融资的特性,这是国内最多的业务,本质上是贷款的变种。我认为,从发展方向来看,应该是从有担保的租赁逐步走向真实的租赁。

新领军者:这个转变的背后需要哪些外部条件或者自身动力?

李思明: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比较活跃的二手设备交易市场,才能知道租赁物在未来某个时段的市场价值,融资租赁公司才会考虑承担风险和获利的可能性。第二,要有一批专业的二手设备评估人员和评估规则体系。比如说在法国,独立的评估机构都非常专业,它对市场的趋向有更深入的分析,对价值有着更精确的判断。

新领军者:过去两三年,无论是在新增公司的数量还是市场的业务规模方面,融资租赁市场出现了高速增长。您认为这种高增长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这种趋势能否持续下去?

李思明:目前看,过去两年的高增长最主要是由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大,一类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包括技术升级转型等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动产租赁出现高增长。第二,地方政府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很大,包括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饥渴还是很强烈,在银监会控制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情况下,一部分信贷需求自然会转移到其他市场渠道,比如信托计划,也包括融资租赁。未来,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趋势还会持续。

新领军者:与厂商系的融资租赁公司相比,近年来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的增长相对更快。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士和背景,不少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沦为银行贷款的渠道。您认为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李思明:独立出租人也就是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更偏重于风险判断和管理,主要的风险来自承租方,第二则来自于供应商的风险,包括设备风险、服务风险等,都会导致承租人出现还租压力。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本身服务于厂商的设备销售,对于风险的判断和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还是有所区别。

在风险方面,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着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等方面的风险,在行业风险方面,比如工程机械行业,风险从四年前已经出现,但是不少融资租赁公司在这方面的业务还是高歌猛进。行业选择是任何一个融资租赁公司在进入市场后的第一考虑。从租赁公司本身来讲,资产负债的匹配是很重要的因素。有的公司短债很多,跟现金流的流入不一定能够匹配。

 

 
 
 

新领军者:对于不少融资租赁公司来说,规模意味着一切。无论是在市场的竞争压力逐步加大还是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对于风险的忽视可能会导致一批融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出现调整甚至被淘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防范?

李思明:目前国内市场上已经有超过700家融资租赁公司,过去两三年的大发展中,外资是主力。很多融资租赁公司规模比较小,股东也往往缺少融资租赁或者金融业务背景,本身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就比较弱,往往依赖给它贷款的比如银行来把控风险。规模较小却又想尽快做大规模的想法是有些一厢情愿,它们的角色更像是融资掮客,并不是本质上的融资租赁业务。

咨询电话:010-6971125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里掌路3号院17号楼

Copyright@2010版权所有:融资租赁名家讲堂-李鑫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202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