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近日,由于商务部关于《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征求意见,再次引发行业内外对租赁行业监管难题的热烈讨论,在6月14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金融租赁年会”上,来自租赁公司、信托、券商、PE的专家在以“租赁公司集约化发展之路”为主题的分论坛中,就租赁行业如何完善制度和市场建设做出深刻的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直指在探讨机构运营集约、租赁发展趋势集约的基础上,国内市场当务之急是需要解决监管集约化的问题。“对于整个租赁行业,包括可能和租赁相关的其他行业,如果能够再上一层楼,更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帮助实体经济发展,监管集约化是最重要的一点。”
从2007年末开闸至今,短短五年多时间,还处于试点阶段的金融租赁公司,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金融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由银监会监管的20家金融租赁公司的总资产达8400亿元。然而快速发展的租赁业正遭遇多头监管的难题:按出资人性质由央行、银监会、商务部分别监管的现行格局十分不利于租赁业的长期发展。朱宁表示,一旦区分是银监会监管还是商务部监管,不但限制了投资主体,也限制了整体发债和进行融资租赁的相关业务,限制了风险被更好的分散,无形增加了融资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难度。
对于金融租赁业务而言,最主要的体现是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与会嘉宾认为,集约化的焦点在于资金融入渠道的多样化,合理解决融资缺口是促进租赁业在风险管控情况下尽快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受监管制擎,中国资本[0.00%]市场存在一定资源错配问题,资金融入面临诸多限制,作为非存款类机构,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
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李一表示,按世界大的结构来讲,银行、证券、租赁是三大融资平台,而在中国租赁行业尚未撑起第三条腿的功能,如果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剖析这个不完善,有时候是属于监管造成这几个东西没有发展出来。租赁业务中,80%融资来自于银行,实际上证券化是一个很可靠有效的资金集约化手段,但是现在还没有实行起来。
“一个有效的市场才能保证金融租赁公司在资金融入多元化的过程中保证资产的有效使用,如果能够将保险、证券化、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银行间市场渠道以及银行贷款等间接渠道通盘考虑适当开放,在没有或者较少管理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市场调节,才能够真正体现集约化对于金融租赁公司运营效率的提高。”恒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思明说道。
李一表示,建立一个成熟的二级市场需要有三个因素:标准化、专业化以及多元化。“标准化需要有前瞻性的监管思维去设计专业的规则、规章制度;行业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才;产品需要具备多元化。”在该分论坛上,李思明作为租赁行业代表表示,别人愿意借钱给你,是因为相信你能够使他的资金在安全的情况下增值,放松监管的同时一定要把内功练好,租赁行业需要足够专业,人才跟得上,业务才能够开展得下去。
“我认为国内监管很大程度上只关注了对机构的监管,而忽视了对简单过程的监管。”朱宁解释道,从金融租赁业务来讲,如何设计出更加符合客户需要的业务和产品;如何与投资者、股东建立有机联系;如何优化投资收益、控制投资风险、管理投资流程,上述种种都离不开对环节过程的监管,比如让商务部和银监会更好的沟通,开诚布公可以纳入怎样的机构和监管框架;不同产品的监管尺度等等。渤海产业基金公司执行董事石磊以相关从业者的角度观察表示,在行业高速发展时多头进行不同的监管,对行业发展势必造成一定影响,呼吁及早发现问题并理顺,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