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融资租赁业多头监管的现状或将有所改变。
6月3日,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发布关于《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称,该办法适用于商务部有关规定确立的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引发业内对于内外资融资租赁纳入统一监管甚至取消内资试点的猜想。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3年6月13日。
对这份《征求意见稿》,诸多业内人士抱有太高的希望,资深融资租赁专家沙泉表示:“这份《意见稿》出台的最大意义,就是将结束内外资的多头监管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也有从业者对征求意见期限过短有看法,“不到两周的公示时间,可能有些人还没看到,公示就结束了,何谈提出意见呢?”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坦言。
向统一监管靠拢
融资租赁从一开始就被多个部门监管。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融资租赁公司分三种,一种是金融租赁公司,由银监会监管;一种是由商务部流通司和外资司审批成立的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第三种就是由商务部流通司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审批的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在这里,银监会、商务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都有审批融资租赁公司的权利。
其中,内资融资租赁企业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办法,一直按照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作为指导性文件,并采取试点审批。直到2012年8月,《内资融资租赁企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才发布。
相较内资融资租赁企业管理办法的姗姗来迟,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早已有法可依,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又出台了《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
“没有法规,就意味着监管缺失,带来一系列审批、成立等问题,对于内资融资租赁公司来说,这不公平。”沙泉表示。
因此,商务部此时发布《意见稿》,将内外资融资租赁企业均纳入其监管之下,令业界非常兴奋。
沙泉认为,这意味着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监管将合并,内资融资租赁企业很可能由试点改为正常行政审批,而随着两者的监管统一,审批也可能进一步规范,还意味着国家税务总局将可能退出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审批环节,统一由商务部审批。
上海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融资租赁律师秦国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意见稿》来看,并没有提及内资和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审批变化,因此,国家税务总局依然具有对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审批权。”但他同时也表示,从长远看,统一监管和审批是趋势,但目前依然还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审批退出环节空白待补
其实,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名称为《融资租赁企业监管管理办法》,主要着重于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规则和监督管理,对重要的审批和退出环节均未提及。
这在沙泉看来,多少有些难以理解:“所谓的监管,就意味着从头至尾的全链条都要监管,那么在缺失了准入和退出头尾的情况下,又监管什么呢?”
根据以往的准入要求,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成立的要求是: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美元;外国投资者总资产不低于500万美元;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期限一般不低于30年;高级管理人员应具有相应专业资质和不少于三年的从业经验。
而内资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金要求是1.7亿元,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门槛便高出外资融资租赁公司门槛不少。
这正是多年来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被内资所诟病的“超国民待遇”。天津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经理王建告诉记者,在此次的《意见稿》中既然没有提及审批标准,那么就意味着门槛依然没有改变,“这就等于没有放松准入条件,内外资依然无法平等。”
在大家普遍关注的监管问题上,《意见稿》规定,融资租赁公司需要拥有不少于三年租赁业务或金融机构运营管理经验的高管人员,且每季度上报经营情况统计表及简要说明;每年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等。
对此,沙泉直言,“仅凭借财务会计报告就断定企业是否具有发展价值有失公允,今年没有盈利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发展空间吗?”
“不少融资租赁公司并没有真正开展业务,这样的企业如何营业?更谈不上报表了。”王建表示。不过从目前看,就算企业没有达标,如何整顿,是撤销还是惩罚,在《意见稿》中几乎完全找不到相关规定,这就意味着,即便企业没有按照《意见稿》的要求提交会计报表,怎样进行规范,依然是个未知数。
不过,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秦国勇看来,《意见稿》依然是迈出了一大步,比如采纳了提出的建议,将此前融资租赁企业的租赁物范围变更为“能产生收益权”的真实租赁物,“只不过使用现金流表述可能更容易理解一点。”
他表示,《意见稿》的确存在一些没有完善的问题,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由于金融租赁业属于金融创新,监管部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需要一步一步来,“最重要的是,出台的监管办法能够让行业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