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3月13日,中国租赁蓝皮书 ——《2012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在中国租赁联盟网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不含单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共560家,比年初的296家增加264家,增长89.2%。其中,金融租赁20家,没有增加;内资租赁80家,增加14家;外商租赁增加较多,达到约460家,比上年增加250家。
从业务发展情况看,截至2012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155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底9300亿元增加约6200亿元,增长幅度为66.7%。其中,金融租赁合同余额约6600亿元,增长69.2%,比上年11.4%的增幅提升了57.8个百分点;内资租赁合同余额约5400亿元,增长68.8%,比上年45.5%的增幅提升了23.3个百分点;外商租赁合同余额约3500亿元,增长59.1%,比上年69.2%的增幅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2012年,中国融资租赁业也面临着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对融资租赁的认知不平衡
截止2012年底,全国约有560家在册运营,其中包括80家内资租赁,约460家外资租赁和20家金融租赁企业,这些公司85%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厦门等约20个城市,而全国其它200多家地级以上城市,也包括一些省会级城市,在中国融资租赁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至今一家融资租赁公司都没有。
二、行业发展不平衡
从整个行业状况看,企业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据统计,在2012年以注册资金为序的中国融资租赁十强企业中,12家企业注册资金共为583亿人民币,约占全国注册资金1890亿的30.8%,年底业务总量共约为5200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业务总量15500亿元的35%,而其余的548家企业,业务总量共为9800亿元,共占全国业务总量的65%。
从金融、内资、外资三个板块看,发展也很不平衡。
四、风险意识仍较薄弱
中国融资租赁再度复兴后,一直在快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已经历了7个年头。按照一般规律,一些违规或经营不善的企业,其潜在风险将会陆续暴露出来,整个行业经历着一次历史性考验。但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体制仍不健全。有的监管部门采取放任的方式,认为企业出现风险属企业行为,按规定退出市场即可。有的监管部门则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平时对企业没有什么指导和检查,一旦出现风险则立即责令企业关闭整顿或清算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