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2011年,青岛市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不到两年的时间,青岛市积极构建与各类投融资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多元化、多机制、多方式、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举措。其中,在全国率先启用融资租赁方式支持公共研发平台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举措成为一大亮点,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期待受惠于这种融资新模式。
从2011年起,为加快全市科技创新战略实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围绕城市创新发展布局及产业升级需求,五年内建设千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二十个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公共研发平台。
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起点高、投入大、辐射面广、带动性强,标志着所在行业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将配备一大批国际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为加快平台建设,青岛市科技局将支持每个平台购置5000万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二十个平台中由市财政科技经费出资购置的仪器设备总值将达到10亿元。
青岛市科技局综合计划处副处长吴新告诉记者:“10亿元的财政科技经费是一块不小的投入,为了降低财政资金支付压力,我们在国内首次启用融资租赁方式支持平台购置仪器设备,由青岛市政策性科技融资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具备资质的融资租赁公司按平台方建设要求购买仪器设备后出租给平台方无偿使用,由市财政科技资金按期支付仪器设备租赁费用,青岛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财政购置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平台运营监管和共享服务补贴,在租赁期满后代持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产权。”
截至目前,青岛市科技局已经正式启动融资租赁工作的平台有两个,一个是高新区规划建设的36平方公里软件科技城的核心枢纽——青岛高新区蓝湾软件与信息服务平台,价值5000万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预计明年一季度购置到位;第二个是青岛软控集团建设的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的橡胶材料研发平台,该平台总投资将达到1.7亿元。
融资租赁优势巨大
融资租赁方式作为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方式的新突破,相对常规财政科技资金支付方式具有哪些优势?
吴新解释说,一是拉长了财政资金还款期限,降低了财政资金支付压力。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可使每个平台仪器设备在保证按期购置到位的前提下,实行分期还本付息方式结算租金,而非一次性支出,因此将财政支付压力有效降到了整个租赁期间。
二是在当前有限资金情况下,可以同时启动多个平台建设。按照每个平台财政支持5000万元、融资租赁周期5年计算,第一年1000万元即可启动一个平台建设,5000万元可同时启动5个平台建设,如按常规方式,5000万元仅够启动1个平台建设。
三是政府拥有仪器设备产权,可充分发挥平台服务的公益性。由市财政科技资金融资租赁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在运营管理与使用服务上需要接受政府的指导和监督,本质上有别于平台的私有财产,因此可以更广泛地为行业提供公益性服务。
青岛中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阎风春告诉记者:“目前,全球近1/3的固定资产投资是通过融资租赁完成的,然而,我国通过融资租赁进行融资的占比仅在1%到2%左右。”青岛市也面临如此的尴尬,在今年以前一直没有一家本土的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直到今年9月份,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了全国14户企业为第九批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青岛中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获得批准,成为青岛市第一家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
期待惠及中小企业
青岛市如此大张旗鼓地推动融资租赁,其最终目的,就是将其推广到广大中小企业中去,尤其是那些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今年年初,青岛市颁布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条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青岛鼓励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建立融资租赁业务奖励补偿机制,对符合扶持条件、为小微工业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按不超过实际融资额的2%给予奖励补偿。
4月份,青岛市商务局又面向全市企业开展全国第九批内资融资租赁企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试点工作申报,意在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发挥租赁业在扩大内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这种“融资租赁”的氛围也让刚刚上马的青岛中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受益匪浅:获得国家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不到两个月,该公司就已展开融资总额5000余万元的融资租赁合同运作,目前正在进入洽谈阶段的融资租赁业务合同总额已逾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