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搜索:

工银租赁:责任为先 提振行业发展

11月5日,在第九届亚欧首脑峰会期间,在温家宝总理和老挝总理通辛的见证下,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租赁”)与老挝航空签署了两架A320飞机的租赁协议,这标志着工银租赁的航空业务再次跨出国门。据悉,这两架飞机正是工银租赁与空中客车签署的一揽子购机协议之中交付的两架——继2011年6月份工银租赁签署购买42架空客A320的采购协议后,2012年8月德国默克尔总理访华期间,工银租赁再次增订了50架空客A320。

  工银租赁风生水起的航空业务,只是中国金融租赁行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五年前,这个行业尚处于探索复兴的初级阶段,如今已变身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产业。以工银租赁为例,截至2012年9月末,工银租赁的境内总资产已经突破1100亿元,拥有飞机77架,船舶160余艘,大型设备2万多台套,公司资产规模、利润均处于行业前列。

  晋身为行业龙头的工银租赁,却从来不曾放弃它的使命与责任。工银租赁总裁丛林坦言:“工银租赁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两个责任,一是探索金融租赁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二是探索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路径。”

  潜心摸索 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20家金融租赁公司资产总规模达到了7300亿元,净利润达到75亿元。工银租赁的诞生与发展助推整个行业从蹒跚学步的状态迅速迈上了飞跃发展的道路。

  现代租赁业于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其初衷是国家希望吸引更多的外汇资金来更新国内企业的生产装备。然而到了90年代,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这个行业,租赁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建立,鱼龙混杂的资质已经为行业埋下了隐患。

  “那时的金融租赁业人人自危,它几乎成为了倒闭、欺骗、混乱的代名词。”一位在行业内浸淫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整个行业一度面临崩溃边缘。

  也正是在这样的窘境之下,一批“国家队”开始相继入场。2007年,银监会颁布了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国内商业银行介入金融租赁业,随后工行、建行、交行、民生等银行陆续开始筹备金融租赁公司。

  2007年11月28日,工银租赁顺利开业,成为了首家试点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也正是开业时拔得头筹,注定了工银租赁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彼时租赁行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国际上成功的租赁公司业务较为单一,或者只专注飞机租赁,或者只从事船舶租赁,像工银租赁这样诞生之初就定位于“综合性租赁”的公司,几乎凤毛麟角。

  丛林回顾当年,坦言工银租赁成立之初就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

  经过慎重考虑,工银租赁将市场定位于“大业务、大市场、大客户”。其中,航空、航运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租赁领域,但设备租赁则需要工银租赁自己去摸索。

  “当时我们不知道哪类设备适合我们这样的银行系租赁公司去做租赁,除了飞机和船舶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之外,还有什么设备适合做?”丛林坦言,这是工银租赁初期面临的战略抉择之一。经过市场调研和决策,电力设备,轨道交通等领域成为工银租赁的首选。

  除了拓展业务之外,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的另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流动性。众所周知,租赁公司的租赁周期少则三五年,长则十年以上,租赁公司的资金如何与之匹配?如何处理好资金与项目之间在期限上的匹配,成为租赁公司需要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按照上世纪80年代行业的做法,租赁公司可以简单地以银行贷款来匹配客户的租赁需求即可。假设一个项目需要十年租期,公司就可以找银行做十年期的贷款,这种模式可以大幅降低租赁企业的风险,但也损失了部分收益,没有体现出金融业务经营资金与风险的本质。

  面对这个问题,工银租赁充分发挥了银行系租赁公司对资金运用和流动性风险管控的优势,在确保流动性的同时,尽可能地缩短融资期限,提高收益,在效益与安全之间求得了平衡,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伴随着业务拓展和模式创新,2007年银行系租赁公司的入场,一改租赁行业百废待兴的局面。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20家金融租赁公司资产总规模达到了7300亿元,净利润达到75亿元。可以说,工银租赁的诞生与发展助推整个行业从蹒跚学步的状态迅速迈上了飞跃发展的道路。

  低调服务 致力公众教育普及

  工银租赁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投身于对于整个市场的教育。成立的第一年,工银租赁当选为中国银行(2.83,0.00,0.00%)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单位。

  作为一项新兴的金融业务,社会认知度低是租赁公司面临的又一重大难题。工银租赁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投身于对于整个市场的教育。

  成立的第一年,工银租赁就联合同业成立了行业组织,并当选为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单位,不但为同业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更直接推动了很多行业利好政策的出台。

  “租赁行业起步时,不但公众不理解,海关、税务等部门也对租赁行业了解甚少。然而在业务发展中我们又需要他们的政策支持,因此工银租赁意识到很多事情必须我们去推动、去探索。”丛林如此表示。

  随后,工银租赁连续三年在天津市举办了“中国金融租赁高峰论坛”,并联合发起设立了“中国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旨在推动业内交流、凝聚共识、研讨问题、辨明方向,并向更多的人宣传推介金融租赁业务。

  与开业时飞机少人问津相比,如今的工银租赁航空业务早已风生水起,旗下的飞机已经达到了77架,相当于一家中型航空公司的机队规模,其航空客户遍布国内外。

  丛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组织具有实际业务操作经验并精通外语的员工,在几十本国外租赁专业书籍中精心挑选出最经典的几本进行翻译出版,填补了国内空白,丰富了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来源。

  目前,工银租赁还与南开大学合作培养租赁专业的人才,为行业发展进行人才储备。王婧就是其中一名普通的研究生,在2010年入学之前,她甚至不知道金融租赁是什么东西。因为老师的介绍和推荐,她最终选择了南开大学金融系的金融租赁方向作为专业。目前她已经与其他20多位同学一起在学校学习了两年,并在不同的金融租赁公司实习,他们将成为中国首批在学校系统学习金融租赁专业的人才。

  在金融租赁行业,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垄断市场,与其鹬蚌相争地惨烈竞争,不如共同培育和扩大市场,将“蛋糕”做大——这或许是工银租赁的一个基本理念。

  勇于创新 开拓市场培育客户

  在业内人士看来,工银租赁的成功恰恰就在于其始终准确把握客户资源,甚至培育客户共同进行市场创新。2011年开始,工银租赁开始大规模地投入中小企业租赁领域。

  毫无疑问,工银租赁已经是整个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先者。其净利润从2008年的2.08亿元一路高歌猛进,预计2012年将达到12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5亿元。工银租赁的规模、利润等各项指标占据整个租赁行业的七分之一左右。

  但丛林坦言,数字并不能代表一切,工银租赁始终在思索的事情是明天怎么做。

  在业内人士看来,工银租赁的成功恰恰就在于其始终准确把握客户资源,甚至培育客户共同进行市场创新。

  五年一瞥,诞生之初,工银租赁处于“三无”状态:无政策,无客户,无资金。为了挖掘到潜在客户,工银租赁的市场人员不得不与投行、律师行等机构合作,多方挖掘目标客户。

  如今的工银租赁境内外总资产达1100亿元,拥有飞机77架,船舶160余艘,各类设备20000多台套。丛林告诉记者,2011年开始工银租赁开始大规模地投入中小企业租赁领域。

  丛林对记者解释,金融租赁立足于“资产信用”,以设备未来使用时产生的现金流为主要还款保障,不过分依赖企业信用历史和信用评级,这就使得一些信用状况一时不易鉴别的新企业或中小客户可以享受到融资服务,获得发展的机会。“总而言之,金融租赁已被寄望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力手段。”

  截至2011年底,工银租赁与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河北、江西、安徽等21个省市中小企业有合作,中小企业客户占据工银租赁客户总数的70%,累计发放租赁款80多亿元。此外,工银租赁还分别与浙江、江苏省金融服务办签订了100亿元中小企业租赁的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支持了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到全国60%,纳税贡献占到全部税收的50%,并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可以说,工银租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述业内人士毫不讳言工银租赁支持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巨大标杆意义。

  助力行业发展、普及公众教育和培育战略客户,已经成为了工银租赁践行社会责任的三大利器。“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是我们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推动着我们。”丛林如此解读。作为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试点,工银租赁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必须将践行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咨询电话:010-6971125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里掌路3号院17号楼

Copyright@2010版权所有:融资租赁名家讲堂-李鑫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202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