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2007年底,当第一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工银租赁开业时,市场上一度充满了疑问:在经历了寒冬之后,金融租赁行业还有第二个春天吗?作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首家试点,工银租赁能够走多远?
仅仅5年之后,来自中国银行(2.70,-0.01,-0.37%)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的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金融租赁公司达到19家,资产总额超过73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工银租赁的租赁资产已经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公司人均总资产6.1亿元,成为了金融租赁这个行业不折不扣的龙头。
在过去五年中,从原点起家的工银租赁先后开创了境内保税租赁模式,打破了国外租赁公司对我国飞机租赁市场的垄断;在境外首先发行金融债,打开了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通道;更创新发展了出口租赁、转口租赁、厂商租赁及中小企业租赁等服务模式。可以说,个体的成长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而企业创新所带来的反哺更把行业推向了高点。在这样良性互动的进程中,工银租赁一直致力于自身业务创新,进而推动了行业政策环境的改善,为这个行业同业者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五年变身行业龙头
回忆起工银租赁的成长历程,副总裁陶梅总是忘不了公司成立之初的一次内部会议。会议从下午两点一直开到晚上十点,所有的员工不分职位高低一律畅所欲言。而会议的主题很简单:未来如何发展?
彼时,工银租赁所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作为工商银行(3.82,-0.02,-0.52%)的全资子公司,尽管头上拥有母行所带来的光环,但是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并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市场上对于金融租赁知之甚少,导致每一次拜访客户都像是一次金融租赁原理知识的普及。
“工银租赁当时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没有客户,二是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陶梅对此毫不讳言。2007年11月28日成立初期,工银租赁的资本金只有20亿元,依照银监会的监管要求,所有的资金都必须向市场去借,而不能依赖母行。
时至今日,很多人将银行系金租公司当时的窘境形容为“一出生,即断奶”。在这样的情况下,工银租赁的开创者们审时度势,确定了“大业务、大市场、大客户”的定位,提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选择这样的定位初衷很简单,一是得以发挥母行工商银行的客户网络资源优势,二是可以立竿见影取得成效。也正是在这样的战略定位下,航空、航运、设备都被工银租赁纳入了版图之中,现在仍是它的主要战略部门。一方面,工银租赁依托工商银行的优势探讨行司联动,另一方面,自主开发和维护客户成为工银租赁的当务之急。在没有任何知名度的创业初期,工银租赁甚至利用律师行、投行、咨询公司等外部力量来引荐客户,拓展业务。
2008年初,工银租赁实现了开门红,完成了大新华飞机租赁项目,这是银行系租赁公司的首笔租赁项目,开创了我国银行拥有飞机资产的历史。
与此同时,融资人员也在想方设法地解决资金问题,开辟了银行间融资的渠道,并开展了第一笔融资。这笔融资的意义不但在于帮助工银租赁降低了资金成本,更在于帮助工银租赁和之后成立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坚定了信心。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正是依靠着初期战略的正确决策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开拓精神,工银租赁才能一步步变身为金融租赁行业的领军者。
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时至今日,没有人会否定金融租赁行业5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金融租赁概念被引入我国,但是90年代中后期,这个行业已近崩溃边缘,大量应收账、坏账压垮了一批融资租赁公司,其中“德隆”从新疆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挪用、担保超过10亿元就是其中一个缩影,让很多人对这个行业一度失去信心。
2007年,随着《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的实施,银行系成立金融租赁公司的试点被首度放开,工银租赁成立。它诞生之初就不得不面临着一个抉择:是走出一条新路,还是重蹈覆辙,走入金融租赁曾经的泥潭。工银租赁选择了前者。
一个典型的创新案例,就存在于工银租赁的航空租赁业务中。长期以来,中国的飞机租赁市场一直被国外租赁公司所垄断,究其原因,是因为6%的飞机引进关税和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为我国租赁公司购买波音、空客等大飞机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成立以后,工银租赁从国内保税地区“境内关外”政策中寻找到了灵感:如果利用保税区的“关外”和“境内”政策,是否既可以免除航空公司从境内租飞机的高额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又可以免除航空公司从境外租入飞机的预提税和营业税?
这个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2009年,南方航空(微博)(3.67,-0.01,-0.27%)确定将我国首次引进的2架新波音777全货机,交给工银租赁进行安排保税租赁,项目总金额超过3亿美元。该项目是我国首次通过保税区引进飞机,被誉为“中国SPV”模式。
此后,工银租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保税租赁研究,推动颁布实施了相关管理办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税租赁业务模式。工银租赁航空部董事总经理姜波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截至目前,工银租赁利用境内保税租赁模式共引进了23架飞机。现在,这个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境内飞机租赁业务最常用的结构,甚至一些境外的租赁公司也在探讨保税区内SPV模式。工银租赁用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行业对于租赁模式的创新。
类似的案例亦存在于融资领域。众所周知,金融租赁是一个高资本投入的行业,解决资金来源几乎是每一家金租公司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所有金租公司又都在面临着用短期资金为中长期租赁项目进行融资的期限错配难题。
工银租赁采取的办法是“传统+创新”模式,一方面积极与各交易对手协商,扩大公司在各行的授信余额,并充分利用同业拆借渠道,在提高公司的短期融资能力的同时优化债务结构和到期期限;另一方面,则是不断进行融资创新,先后发行了我国首笔租赁个人理财产品和信用借款型信托理财产品;成功进行了应收租赁款保理创新,积极开展资产转让业务等。
2011年底,工银租赁完成了7.5亿美元债券的发行工作,成为首个向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金融租赁企业。
“总体来看,我们的思路就是促进租赁产品和银行产品的组合创新。”设备金融租赁部董事总经理王振勇告诉记者,工银租赁先后开拓了“租赁+贷款”模式、“租赁+保理”模式、“租赁+信托+银行理财”模式等等,所有的举措都在于盘活资金,解决这个行业期限错配的长久难题。
无论是业务创新还是融资创新,工银租赁都致力于坚持自身与行业良性互动发展,希望为金融租赁行业的社会影响、创新服务、促进政策完善等方面提供推动力量。2009年工银租赁当选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单位后,连续三次在天津市成功举办了对推动行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中国金融租赁高峰论坛”,希望宣传这个行业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让更多人了解金融租赁。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融资租赁公司增加了54家,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增加约3500亿元,增长幅度为37.6%。仅仅用了5年,这个行业就从崩溃边缘重新又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其中,比如继平安保险试水金融租赁后,中国融保金融集团也高调宣布筹备成立租赁公司。
瞩目的发展速度背后,不可或缺的是政策和税收带来的利好。时至今日,工银租赁依然不遗余力地为行业不断呼吁,比如建议允许金融租赁公司进行租赁资产证券化试点,允许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金融租赁公司资本管理能力,给予租赁公司适当的外汇优惠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