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被誉为金融四大支柱,但信托在国内的发展规模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同伴,其屡遭清理整顿的经历也显得“身世坎坷”。温州有八大类4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十家的证券保险期货机构,但是诸如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却一直是温州金融业发展的“短腿”。
不过,时光倒流二十载,信托业在温州却是另一番景象。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光无限,是本地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老大哥,更是温州金融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抹亮彩。
1
20年前辉煌一时
曾是本地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今年已八旬的邱淦老先生,在二十八年前作为创始员工之一加入温州国投,从1984年到1995年期间,历任第一副经理、总经理和董事长等职,精神矍铄的他向记者讲述起这家信托公司时,每个细节都仿佛历历在目。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就在老华侨饭店小卖部的楼上,那也是一个很热的夏天,办公地方很小,整个公司也就8个人。”邱淦回忆,当时仅有130多万元的资本金、400多万元总资产,颇有点寒酸,对这家新公司的前景谁也吃不准。
为了缓解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压力,温州国投采用定向募集法人股的办法向银行筹措资金,邱淦还北上游说,找来“阿爹”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阿爸”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为股东,温州、北京和杭州三方分别持股50%,33.33%和16.67%,三方总共出资3000万元,1990年注册资本金又扩充到1.067亿元。
从8名员工到近200名员工,从一家公司到下属十多家公司,温州国投成长为一家集金融信托、投资、租赁、证券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1995年正是温州国投经营满十周年如日中天之时,当时本地媒体是这样评价温州国投的:“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促使企业资产规模突破10亿元,比十年前创办时增长100倍,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托投资业企业之一。”
在被撤销的前一年,即2001年4月底,温州国投的总资产达到25.93亿元,其中证券资产8.84亿元,金融资产17.09亿元。“就拿证券这块资产来说,2000年温州国投的证券营业部全年证券成交量已经占到全市整个交易量的一半,交易品种、交易量都是浙南最大的。”如今在上海证券温州分公司工作的一位温州国投老员工对此印象深刻。
2
发基金卖债券借外债
温州国投曾为金融创新推手
温州国投在其经营生涯中创下多个第一,为本土金融业的创新立下功劳:第一家开办国债交易,成为财政部国债承销团成员;第一家代理发行“专项信托交易券”;第一个开办境外外汇担保业务;第一家为合资企业、乡镇企业代理发行企业债券;第一家创办温信基金;第一家试办个人特约资金信托业务;第一个推出国债期货业务;第一家取得对国外借款权。
“比如我们温信基金的发行,是当时温州人自己的第一支基金。”邱淦告诉记者,1992年7月,温州本土第一支基金——温信基金由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发行,总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分为10000个基金单位,每基金单位为1000元,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受益凭证募足。按“温信基金”章程规定,温州国投将款项分别投资于证券、企业技改项目和地方基础设施、房产建设。此后温信基金总规模又相继扩容到5000万元和8100万元。
而让温州国投引以为豪的,还有其在温州旧城改造中发挥的重大作用。记者了解到,温州国投作为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可否建立房地产开发子公司,这在当时的金融界并没有先例。后来,温州国投通过引进外资,与外地资金合作组建房产开发项目公司,承担胜利路成片街道的拆建改造任务,而如今的环球大厦、文华大厦、谢池商城、国信大厦等也都是当年温州国投开发的成果。
为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1985年,温州国投开始参与融资租赁业务,与中国租赁公司、浙江省租赁公司、市物资总公司牵头创办温州租赁有限公司。据统计,从1985年到1994年,温州租赁公司和全市800多家企业签订850份租赁合同,租赁各种设备近7000台套,租赁营业额达2.33亿元,使一批企业“借鸡生蛋”走出了经营困境。邱淦回忆,当时租赁公司不与银行争大项目,以中小型企业、出口创汇企业、老企业设备更新为主,可谓在峡谷中求生存。
令人遗憾的是,在2000年前后中国金融秩序整顿中,温州租赁有限公司和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相继于2001年和2002年退出了市场。
“真的是非常可惜,温州国投当时相当一部分业务都是非常优质的资产。”说到这里,爽朗健谈的邱淦老先生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之情。一位曾在温州国投担任管理工作,后在银行任职的业内人士表示,温州国际信托近二十年经营,不仅为温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出力,培养了一批信托管理的专业人才,而且对温州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影响深远。
3
历经六次整顿
国内信托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今年5月来温把脉金改时曾表示,在民资作为主发起突破现有银行体系难有重大进展的现状下,温州金改可以把重点放在非公众金融机构上,从玩自己的钱开始,再进一步玩好大客户的钱,最后才是像银行一样面向普通公众。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面向的就是高净值的大客户。
信托的诱惑显而易见:由于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每个行业都要受到极其严格的约束。但是信托投资的经营范围却相对宽泛,作为唯一一个可以涉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行业,信托牌照的这种灵活性一直为银行所艳羡,引来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争抢,不少大型央企也加入战局。
得益于银监会的政策推动、国内资本市场的波动和银行业的信贷紧缩,信托业在近几年迎来了难得的黄金期。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发布2011年中国信托业调查报告指出,对于一个从2007年才真正开始发展的行业来说,信托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业绩的角度来看,中国信托业在某种程度上是金融服务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仅有65家信托公司。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信托资产规模达48114.38亿元,较前一季度末大幅增加7136.65亿元。2011年信托公司经营收入439.29亿元,利润总额为298.57亿元。
4
内资外资紧盯信托牌照
民资主发起期待挑大梁
借着温州金改的历史机遇,能不能争取到民资办信托公司,目前还是未知数。不过正如市金融办副主任吕金记在近期出席的一场金改讲堂上所发言的那样,像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温州非常希望可以探索推动出来,在完善本地的金融组织体系上多做一些事情。
记者在一份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领导小组尚在修改讨论中的《设立信托公司实施方案》中看到,这份方案做足“民”字文章,积极向上争取名额,择优选择本地民营企业为主发起人设立信托公司,吸收境内外温商资本,以及境内金融、非金融机构投资入股,吸收多元资本参与。
市政协在近期完成的一份“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调研课题报告”中也提议,温州具备开展信托业务的适宜土壤,拥有设立信托公司的广大客户群体、人才储备和战略投资者,非常适宜设立信托公司。恳请省政府向银监会争取支持,使温州获得重新设立信托投资公司的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