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借贷宝一直采用的是标准的熟人借贷模式,这种模式的互联网化最早在2006年Facebook上由美国金融企业LendingClub采用,这种借贷模式的优点正如借贷宝自己所说具有通过互联网人与人相连,熟人之间直接发生交易,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熟人间的声誉约束也会形成软约束机制。
受e租宝波及 详解借贷宝融资与转型
借贷宝产品作为一种P2P 借贷方式的衍生品,在其诞生之初就因为P2P的借贷方式,基于熟人的社交网络,快速发展起来,首轮估值突破220亿,第二轮估值更是达到500亿。
从估值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估值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市值用户法的估值模式,在这样的估值方式下,其估值是企业用户数乘以一定的估值比例,借贷宝现在号称拥有1.5亿的用户,在这种大用户的情况下,其单位用户估值达到三百多元,虽然较高但是也不是不能解释。因此,纯粹从估值方法来说,借贷宝的五百亿估值具有其一定的客观性。是否高估则要从借贷宝的盈利与发展模式来看。
但是正如美国的很多熟人借贷平台的铩羽而归可以来看到这种模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
一是熟人间信用判断的感性化误判。人是感性的动物,在人与人,特别是熟人间的借贷中这种感情成分所占的比例更重,从心里上会倾向于相信自己的熟人,并且在虚荣心等多重复杂心理的作用下,这种感性化误判会被放大,从而产生风险。
二是信息传递的失真化。在金融借贷过程中,涉及到多轮的信息传递,这种传递会天然的受到白噪音等外界影响导致信息失真,但是由于熟人的存在,这种失真的信息会被加上熟人的信用背书色彩,最终导致借贷的风险问题产生。
三是场景数据的错判。借贷关系是基于熟人关系网进行的,但是这种熟人关系网并不代表高信用评级,社交是一种高频场景,但是借贷却是相对低频的场景,因此,以非金融交往的社交作为金融交易的数据基础是存在较大的数据不匹配,这种社交场景的大数据分析误判的概率极高。四是道德底线的软约束性。熟人借贷靠的是朋友关系的道德约束,但是这种约束却非强约束关系,这种软约束的道德底线极易被突破。
因此,从商业模式来看,借贷宝单纯的熟人借贷的个人间信贷商业模式存在着高估的风险。
由这个就引出第三个问题,相对于个人间的信贷,企业间的信贷更为稳定,需求也更高。在中国的传统金融环境下,基于抵押文化的抵押信贷基本上成为中国企业信贷的主要模式,但是由这种信贷模式很难解决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轻资产的互联网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融资难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最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个人信贷市场受到不确定性影响的情况下,进军收益更高,金额更大企业级市场无疑是借贷宝发展的一个新市场。但是,这种熟人的借贷模式在企业市场上存在的风险和坏账率无疑更高,如何创新模式将是更大的挑战。
借贷宝进军企业信贷市场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信贷市场的熟人借贷本身弊端。
二是企业市场的市场容量更大,更为广阔。
三是对于企业的风控比个人更为容易,更加适合借贷宝的方式。
四是随着资金池的不断扩大,借贷宝已经不再满足于个人信贷的小打小闹,需要更多的利润支撑自身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