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夏天,有一家租赁公司,2辆车,11人,背井离乡,一路从沈阳奔赴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
2005年,一家在台湾有着28年融资租赁从业历史的民营公司进入上海。
很多后来者租赁公司在招募人才时,会明确要求有上述这两家租赁公司其一从业经验的候选人优先录取。
我们并不是要去甄选完美的公司,而是向这两家给中国融资租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的租赁公司致敬。
有格局者,行必远。
租赁十二载:人生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自己
作者:Bill-复旦数学系,某租赁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
转瞬间,就是十二年,一个小轮回,犹记得刚入行时,老大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历历在目,他是一个很英俊很聪明的台湾人,台大法律的高材生,他和我一样,属猪,大我十二岁,也算是一轮。
中国人讲究缘分,我时常在想,若不是那个毕业季遇到他,现在的自己又会是怎样呢?很多人说他龟毛,说他严苛,只是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会帮你修正的主管,你还能要求更多吗?作为行业和职场菜鸟的我,是真的很庆幸这样的主管,多年以后,仍是受用。
是他告诉我,金融的业务经理是授信人员而不只是单纯的推销员,金融人员要有原则,要爱惜自己的羽毛,租赁的职业很难让我暴富,但会让我有一份体面的生活,他还告诉我,金融的信任很难被建立,但很容易被打破,也是他教会我,怎样面对业绩的压力,怎样面对同梯的竞争。
虽然那不是我的目标,但他也期望我能很快拿到10万的年薪,尽快在上海买房,我们有过争论,有过意见的不同,但我始终尊重并愿意为之努力,一个好的领路人,会是你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幸运,所以当我后来自己要带新人的时候,也总是尽量的真诚努力,我做不到名师,那就严格吧……
每个人都有局限,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对方的长处,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唯有不断的学习和补充,才有可能离成功近一点。
金融是一个传统而古老的行业,没有捷径,只有靠扎实的基本功,努力的前行,方能有所收获,或许现在的人们,总是急功近利,总是期望一步到位,只是世上,并没有这样的良方,老东家作为行业的先入者,被誉为行业的黄埔军校,既是褒奖和美誉,也算是一种惋惜,曾经身在其中,为它拼搏,为它焦虑,八年后,也选择离开,不是因为诱惑有多大,而是觉得期望已经远去,离开的自己,是感慨着台陆的差异和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的,我将自己最有冲劲的八年,留给了老东家,过程中由青涩到成熟,看到很多战友的成长和离开,终于,我也把自己送走了,算不上有多成功,但至少有自己的坚持,好或者不好,一切尚无定论。
成功总是需要坚持和努力,需要为之积极付出,就像之前朋友圈看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我们不必羡慕和嫉妒他人,我们的对手只有自己。
每一天都是新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前路依然荆棘,愿我们都能坚持,走到自己的成功!
在文章的最后,送给大家一段我很喜欢的话:
是的,人生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自己。
谁才是中国融资租赁界的黄埔军校
作者:屈凛
某租赁公司高管
一:十八年前,我还在大学读双学位,一次外教课上,谈到了电影明星的话题,我很自然地问了我的美国女外教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男性电影明星是谁?会是汤姆·克鲁斯吗?女外教是个非裔,她当时思考了一下,然后非常认真地回答我:汤姆·克鲁斯是个很不错的演员,但我更喜欢丹泽尔·华盛顿!
二:融资租赁(leasing)这个行业是个典型的类金融行业,它于银行和投行,就类似于糟糠于米和面,属性和作用相同,但地位不同。十几年前,如果我和别人说,我是干融资租赁的,对方会直接反问:租赁?租车?还是租房子?如果我回答他:不是那样的租赁。对方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那租什么?
所以,当leasing成为一个行业,进入到中国,并被翻译成中文时,行业内人士就不得不刻意地在leasing对应的中译词“租赁”前面加上“融资”两个字,目的就在于区别于人们传统概念里的租赁的含义,并着重强调这个行业更偏向于“融资”的属性。
可每个美好的初衷都不一定会得到顺利的认同,因此,现实的情况是,一提到“融资”,可能事情就更加乱了套,因为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融资就等同于高利贷、非法集资、庞氏骗局等等金融乱象。很多老一辈的人在初听我的工作时,都会非常严肃地拷问我一番:你干的这个工作是正当行业吧?违法乱纪、坑蒙拐骗的事可千万不能干!
虽然会觉得很尴尬,但更欣慰的是,这十几年来,融资租赁成为了市场上非常重要的筹融资方式,非常多的,实体经济中的中小民营企业借助于融资租赁,获得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金融支持,虽是糟糠之食,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雪中送炭。这于国家所倡导的“实干兴邦”来讲,也是最实在的实践和诠释,同时,这应该也正是国家最希望看到的状态。
三:关于“谁才是中国融资租赁界的黄埔军校”这个话题,就像“谁才是你最喜欢的男性电影明星”一样,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立场和角度的答案,白人或许喜欢汤姆·克鲁斯多一些,而黑人认为丹泽尔·华盛顿更有男人味,中国人当然还会有更多的选择,要么老腊肉,要么小鲜肉,要么臭烂肉。
不过不管我们怎样喜恶,终归市场规律会帮我们遴选出相对正确的答案。
就像黄埔军校不再单纯指一所学校一样,我们判断一家租赁公司是不是行业里的黄埔军校,也不是一定要看它出现的早与晚,它有个富爸爸,还是有个穷爸爸,它为行业培养了多少毕业生,它的规模有多大。但是,那又要看什么呢?
大概从五、六年前开始,融资租赁行业进入到一个超级活跃的阶段,大量的不同背景、不同规模和带着不同目的而来的融资租赁公司,怀揣着政策红利,在那时还是一片沃土的融资租赁的蓝海里野蛮生长开来,在那时,甚至很多人都还没有来得及弄清楚什么是融资租赁,就已经开着船,远离了海岸线。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人,我们到现在,还在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解释着什么才是真正的融资租赁。
面对初次接触者,我们通常会告诉他:融资租赁是以租赁的形式,以物融资,形式很像买房子分期还房贷,但实质中还是会有所有权归属的差别。
但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形象的比喻,又把很多人直接带进了沟里,他们大部分人都会说:哦,那就是银行贷款吧。事实上,这也正是一部分挤进融资租赁行业里来的弄潮儿的基本认识。关于黄埔军校话题的实质部分,我们从这儿开始吧。
黄埔军校之所以称之为黄埔军校,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无论是黄埔一期生,还是黄埔N期生,都不会把空军当成陆军,把陆军当成海军,把海军当成海军陆战队,因为那是基本常识,而对基本常识的牢固掌握,直接决定了一个或一群毕业生是有效人才,还是无用人员,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是基业长青,还是过眼云烟。
整个行业里,从始至今,一直长期保留着系统的学习架构和培训体系,并持之以恒、活跃运作的融资租赁公司屈指可数,而在可数出的几家中,很容易找到那个源头。更可贵的是,无论你是小白,还是老鸟,你都可以在那一所学校中获得脱胎换骨的变化,不过前提一定是你愿意付出你的努力,怀着空杯心态,做一次人生的重要改变。
那所学校早期的毕业生里,基本上个个都是007式的人物,因为人少,最初只有十一个人。所以,找项目,做尽调,识风险,谈合同,拟条款,落实资金,管资产,对内对外一条龙,不是全面开火,也是多点开花。也正是这样的一批人,在五、六年前,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到不同的融资租赁公司中,挑起大梁,构建体系,培养更新的一批人。
那时撒下的种子,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他们对行业的影响,除了教会后来者怎么扎实的操作项目,更多的是教会大家怎么认识真正的融资租赁,怎么构建合理的运营体系。
融资租赁的起源是什么?起源是一个快速良性发展的中小企业,为了扩大产能,准备购进一台新的生产设备时,发现囊中羞涩,去找银行,银行很不客气地扔了臭脸,进退两难时,leasing踩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帮企业买下设备,租给企业使用,企业分期付完租金后,最终拥有了这台设备的所有权。这是真真正正的融资租赁的本质,基于这样的本质,融资租赁才最大化的区别于银行和投行,也只有认识到这样的本质,才能踏踏实实地完成一个融资租赁公司基业长青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原始积累。
可实际的现状又是什么?现状是银行系的融资租赁公司被银行当成了表外融资的通道,一些金控平台直接把融资租赁当成了投行来做。前者换汤不换药,还是做着信贷业务,后者为了追求资本的高溢价,无视拟承租人当期的明显瑕疵,赌博式的押宝于不可控的未来美好前景。可憎的还不是二者事情的本身,可憎的是二者都被包装成了所谓的创新去堂而皇之。
如果换位思考,就可以理解这些堂而皇之的缘由。对银行来说,银行从来没想过要认认真真的做好融资租赁,因为他们吃惯了米和面,那还吃得了糟糠,现在他们勉为其难的吃一下,一是为了响应所谓创新的号召,二是为了绕过种种对信贷这件事的政策限制。而有人想把融资租赁直接做成投行,只能理解成无知者无畏,因为投行赌的就是不可控的未来高于资本本身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倍的高溢价,而这些人却从未认真想过融资租赁其实可以和投行业务共同成长,有了融资租赁的稳定收益和规模积累,就会有更可控的对未来投资的期许。
所以,那所中国融资租赁界的黄埔军校直接影响了另外几个快速稳健发展的后来者,他们从本源出发,脚踏实地的构建符合发展规律的运营体系,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目前行业内为数不多的有话语权的从业者。
简单说,基础牢、动手强、大局观,是黄埔毕业生首当其冲所要具备的必要素质。
而攻守兼备,则是黄埔军校的重点科目。
攻出去,靠得是勇气和谋略,守得住,凭得是耐心和细心。
进攻方面,一部分的融资租赁公司不缺勇气,缺谋略,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在很短时间内,就有后来者动辄瞬间形成十几亿、几十个亿的规模资产,他们得意于自己横向扩张的速度,但从未仔细思考过纵向深耕的深度,所以现实是项目做了不少,但每个都仅仅是个项目,没有共性,没有产业逻辑,没有可持续性。
同质化是另一个问题。银行系变着法做信贷不再赘述,非银行系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是个致命问题,一部分的融资租赁公司很少或不做长线思考,比如具体要做什么样的行业,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行业,所做的行业都有哪些行业特性,进入这些行业都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虽然每个问题都直击要害,但他们最惯用的解决方法,就是拍脑袋,拍完脑袋后,再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最后直接拷贝复制。且不说人家选择的行业有没有可持续性,市场容量足不足够大,系统性风险可不可控,至少你自己要先评估一下,在没有具备特别优势的前提下,如果单纯拼利率这个最直接的核心要素,你的资金成本是不是足够比别人低。
说到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引申,扎根产业,还是痴迷于城投,政策已经给出了答案。
而有着清晰的运营逻辑的黄埔军校,早就洞悉了这个答案,并提前布局。
规模、收益、风险、战略协同这几张牌总是会反复出现在每个融资租赁公司的牌局里,无论选择怎么样的组合,都代表着一种智慧,但怕就怕每次都只选一张牌,本意是想着循规蹈矩打完收工,但很有可能你永远都是最后打完牌的那个人。
规模和收益、收益和风险、风险和规模,绝大情况下,绝对值都是同比增减,但如果加入了战略协同的因素,情形就会变得很不一样,这个时候,拎住风险,就抓住了全局。
防守的问题,最基本的是风险控制的问题,这个是就事论事的防守,最根本的是体系的构建,这个是大局观的防御。那家十一个人发展起来的黄埔军校,在期初还没有导入一个项目的时候,就准备了当时看来很完整的一套信审制度,之后不断完善,从信审环节前置到项目操作环节,并陆续扩展到商务、人力资源、司库、财务、稽核等多个方向,最终构建了一套防御体系。直至今日,这套防御体系还在行业内被不断地学习和应用,并得到个性化的优化。
之所以称之为体系,还在于纵向的专业化,有别于银行把保障交给不动产,和投行把压力甩给被投资人,融资租赁的黄埔军校通过深入了解行业规律和特性,成为产业专家,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深刻理解产业,才能跳出短线的臼窠,才能实现长线的金融回归产业。
最难得是,黄埔军校一直在不折不扣地做防守应该做的事,从来没有因为任何因素影响到这件事情的持续性和严谨度。
有了扎实的基础认知,有了攻守兼备的能力,有了大局观的架构和体系,推动黄埔军校产生裂变反应的还有他的迭代能力。
我记得我最尊敬的孔校长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他说:我们做融资租赁,就是为了消灭融资租赁。这句话中的消灭,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灭”,他展现的是一种不断迭代,与时俱进的信心。而这种迭代的能力和迭代后对未来的自信,强有力的推动了企业更加充满活力的健康成长。
这所黄埔军校从只有十一个人,南迁到上海开始,就不断地在进行自我革命。《礼记·中庸》里有这么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路走来,作为桃李满天下的企业进行自我反省、革新和迭代的初衷和状态。从初入医疗行业,为了保持独立性,不愿被捆绑,被GE封杀开始,我心中的黄埔军校就大无畏地,果敢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次迭代需要勇气,也考验了智慧,不过自豪的是,结果很不错。也正是这一次脱胎换骨的迭代,让之后每一次的迭代,都显得那么的有底气,十二年前,开始涉足产业运营,八年前,开始规模化金融回归产业,三年前,第一个产业集团成立,两年前,规模化进军VC。迭代带来的是不断打破一个又一个的天花板,如乘舟通曲径,转首遇见桃花源。
当一部分融资租赁公司还在考虑温饱问题,挣扎在红海里的时候,黄埔军校已经扬帆远去,探寻下一个桃花源。当然,迭代的基因也被毫无保留的根植到每一个印有黄埔毕业生印记的融资租赁公司的身上,再裂变,再被个性化的优化。
还有一点,母校始终被记起,不曾被遗忘,终因你有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在那里,割舍不掉,勿能被吞噬。那又是什么?那是一个家庭的感觉,亦或说是一种家庭记忆。有人会说,你说的是企业文化吧!是的,这种文化烙印无比深刻。孔校长说过:你我相挽,赌人生无憾。孔校长还说过: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母校对英雄的定义是: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良谋。
这种文化烙印可能会成为一种标准,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指引大家去做人做事。
四:黄埔军校也会有肄业生,也会有放荡不羁的浪子,还会有罪犯和窃国者,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没有十全十美的学校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