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

------荣毅仁
搜索:

融资租赁爆发只等政策信号

  目前金融租赁企业有39家,其中商业银行控股的有23家。在银行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分拆资产上市一直呼声不断,未来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有可能响应政策号召加快上市步伐。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租赁行业的市场潜力比这个行业的知名度要大很多。
  
  这是一个小众的行业,却是一个大众的市场。他们时刻准备,爆发只等着政策信号。
  
  10月18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董事局会议已通过《关于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境外上市方案的议案》,同意中银航空租赁择机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国务院租赁业顶层设计出台后,首家拟上市的租赁公司。
  
  9月初,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融资租赁意见”)和《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金融租赁意见”),这之后中国租赁业融资加速。除了赴海外融资之外,新三板上也有越来越多租赁公司现身。
  
  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租赁公司中虽只有5家,但有不少上市公司和各路资本早就已经低调布局。经济转型期,租赁行业会出现怎样的机遇?
  
  乘东风上市忙,银行系子公司分拆上市是大事儿。
  
  中银航空租赁赴港上市的消息在业界引起了不小反响。
  
  资料显示,中银航空租赁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2006年12月被中国银行全资收购,2007年7月正式更名为中银航空租赁,它专为航空公司和飞机投资者提供以经营租赁为核心,并包括售后回租、债务融资、租赁管理、结构性融资及咨询服务等在内的各类服务。
  
  截至2015年9月30日,中银航空租赁自有飞机234架、代管飞机19家、已订购但尚未交付飞机203架。它以456架的总量领航国内飞机租赁市场,同时也是全球十大飞机租赁公司中惟一一家中国公司。
  
  中国银行称,此次公开招股发售规模将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40%,其中包括航空租赁发行的不超过20%的新股以及由中银航空租赁控股股东出售的不超过20%的老股,募集资金用途用于购买新飞机,补充运营资金。其中,发售规模10%在香港公开发售,发售规模90%向国际投资者发售。
  
  中行还称,中银航空租赁境外上市后,中国银行仍将保持绝对控股地位,中银航空租赁仍将作为中行子公司,在分拆上市后,将推动中行租赁板块估值提升,预计航空租赁将进一步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航空运输业飞速发展。在9月24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航空金融发展东疆国际论坛上,国家惟一飞机租赁试点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管委会副主任张忠东透露,到2020年,我国商务机需求量是1500亿的规模、公务机是140亿的规模、直升机达到400亿的规模,航空金融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
  
  中银航空租赁首席执行官Robert Martin于2014年受访时曾透露,当时该公司的融资结构是:商业银行(除中国银行)贷款占比43%,中国银行贷款占比13%,出口信贷机构/进出口银行担保占比25%,债券占比19%。
  
  2015年以来,中银航空租赁不断开辟新的资金来源。2015年3月,在其50亿美元全球中期票据计划下,公司按照美国144A规则/S条例首次发行了7.5亿美元优先票据。如今,中银航空租赁又将踏足股票市场直接融资。
  
  除了飞机租赁之外,近年来各大银行均涉足了金融租赁市场。除中行外,国开行、工行及交行也拥有自已的金融租赁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份额已经占到内地租赁市场的两成。最近市场还传出国家开发银行计划将旗下国银金融租赁于明年上半年上市。
  
  赴港上市之外,还有不少融资租赁公司已经主动与资本市场对接。
  
  据统计,目前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租赁公司共有8家,分别是弘陆股份、紫竹桩基、融信租赁、宇宏新科、福能租赁、通莞股份、中国康富和利驰租赁。在新三板在审企业名单中,还有9家租赁公司。
  
  不过,通过新三板挂牌获得增发融资的租赁公司并不多。目前,8家挂牌新三板的租赁公司中,仅有中国康富、弘陆股份成功实施增发融资,募资金额分别为18.75亿元、1115.25万元;融信租赁2.05亿元的增发方案、紫竹桩基198万元的增发方案则已分别获证监会[微博]批准、董事会预案批准,尚未完成发行。
  
  “互联网+”破解难题
  
  上市的租赁公司具有先天优势,融资更加便利。
  
  目前,中国融资租赁企业的资金除了自有资本金外,主要来源于银行短期贷款,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部分企业已开始尝试租赁资产证券化、发行信托产品、引入保险资金、通过自贸区融入境外资金、通过P2P平台出售租赁收益权等渠道,但由于受到市场认可度、融资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这些融资方式尚未被大规模运用。
  
  尽管政策已经为租赁行业融资开了绿灯,但在企业看来上市的时间成本太高,远水解不了近火。而这成为“互联网金融”补位的最佳机会。
  
  “融资租赁公司一直存在自身融资难的问题,过去主要的融资渠道是股东投资或借款以及银行贷款,后来有了资产证券化手段,但能做成的量非常小,占整个存量资产1%都不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得资金成为一个新渠道。
  
  某业内人士表示,利用信息技术和平台优势,以健全的风控体系为基础,为融资租赁公司和机构投资商提供融资租赁资产转让与投资的中间服务。凭借这一平台,融资租赁公司可将租赁资产实现交易流动、租赁收益权转让或出表,从而有效盘活现有资产,解决融资来源和资本约束的难题。
  
  平台是介于融资租赁公司与机构投资商之间的桥梁,一方面,有大量的机构投资商与平台的系统对接,从而能快速方便地了解到这个平台上挂牌的租赁资产,并找到适合他们投资偏好的资产。另一方面,会有大量融资租赁公司利用这个平台挂牌其资产,并找到匹配他们融资偏好的机构投资商。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除了在开发交易系统上下功夫。同时,还将整合第三方服务资源,并且利用自身在融资租赁行业多年积累,为机构投资商提供专业的尽调服务。”某业内人士表示,这样意味着平台重点服务对象是中小融资租赁公司,尤其是其中从事厂商租赁业务的公司,拓宽它们的融资渠道,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上市公司纷纷“插足”
  
  目前,A股主板市场中存在渤海租赁和中航资本,余下3家是香港上市的远东宏信、中国飞机租赁和环球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上市公司开始介入融资租赁这一领域。
  
  东莞控股和晨鸣纸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2013年7月,东莞控股首度发布公告称,拟出资约5.23亿元,通过股权收购与增资的方式,对广东融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实施重组。重组完成后,东莞控股成为融通租赁公司的控股股东。融通租赁注册资本目前是1000万美元,重组完成后融通租赁公司注册资本将达到1.65亿美元。今年3月31日晚,东莞控股发布公告,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筹集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采用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广东融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增资,以增强广东融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的资金实力,扩大融资租赁业务规模。
  
  2014年1月公司通过香港子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成立晨鸣租赁,此后不断对其进行增资,2015年3月公告将分批增资50亿使其注册资本达90.72亿,截至2015年9月底已实收58.7亿,规模居国内租赁公司前列。
  
  资料显示,截至10月份,晨鸣纸业租赁资产规模120亿左右,重点布局造纸行业上下游、学校和医院、国有及大型民企、成长性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
  
  除了这两家已经深度介入租赁行业的上市公司之外,康美药业、金叶珠宝、三星电气、ST建机等公司也已经拥有了融资租赁的资产。
  
  9月中旬,康美药业发布公告称,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人保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拟与人保共同在青海组建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服务。公司注册资本为5亿-10亿元,将在医院收购、工程建设、医疗设备、体检设备等领域探索金融服务合作。
  
  同样是在9月,9月7日晚,金叶珠宝公告,公司收购丰汇租赁的方案获得有条件通过。
  
  三星电气和ST建机旗下则分别拥有奥克斯融资租赁和庞源机械租赁。
  
  市场前景诱惑大
  
  无论是中银航空租赁,还是普资所,或者上市公司,可以说,在发展节点上踩得非常准。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会议上,确定加快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的措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会议指出﹐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拉动企业设备投资﹐带动产业升级。
  
  9月初,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华泰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罗毅在报告中指出,刺激政策将接踵而至,未来5年会是租赁行业的黄金时代。
  
  罗毅认为,一系列的政策中,“金融元素是亮点”。金融租赁行业与融资租赁行业不同,前者因为本身的金融机构属性,受银监会监管;后者则受商务部监管。
  
  “金融租赁意见”中,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上市和发行优先股、次级债,丰富金融租赁公司资本补充渠道。罗毅认为,新规将有助于金融租赁企业更多地参与资本市场,提高市场主体的丰富性,也有助于企业通过资本补充扩大经营实力。
  
  目前金融租赁企业有39家,其中商业银行控股的有23家。在银行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分拆资产上市一直呼声不断,未来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有可能响应政策号召加快上市步伐。
  
  事实上,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租赁行业的市场潜力比这个行业的知名度要大很多。
  
  全球租赁行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经济危机后的十年间,行业迎来高速增长时期,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达到7.8万亿元人民币。1989年-2013年融资租赁年业务量符合增长6.3%,目前,前4/8大租赁业务国拥有大约60%-80%的全球业务量。
  
  租赁业务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3个区域全球市场份额占比最近20年稳定维持在90%以上,近两年回升至95%以上,亚洲成为全球增长点。
  
  中国租赁行业发展也非常快。2009年-2010年维持同步80%以上增速。2013年全年租赁业务量88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达到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位,超过日本,占亚洲业务量50%左右以及全球业务量10%以上。
  
  只是,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中国融资租赁渗透率严重偏低,上升潜力较大。全球近30年各国融资租赁渗透率中位数为13%。中国2013年的渗透率水平是3.1%,在过去5-6年中始终停留在2%-5%之间,明显低于欧美的发达国家,也不及亚洲主要经济体。
  
  不过,从未来预期来看,中国租赁行业的发展却非常具有想象空间。近日,由中国租赁联盟、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组织编写的《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总数约为3742家,比上年底的2202家增加1540家。行业注册资金,统一按人民币计算,约合12167亿元,比上年底的6611亿元增加5556亿元。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3.98万亿元,比上年底的3.2万亿元增加7800亿元,增幅为24.4%。
  
  天津市租赁行业协会会长杨海田,2015年和整个“十三五”时期,中国融资租赁业有望继续保持30%-50%的增长速度,预计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即可达到或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从而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租赁大国。

咨询电话:010-6971125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里掌路3号院17号楼

Copyright@2010版权所有:融资租赁名家讲堂-李鑫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2028545